时尚观察 | 一衣不可能兴邦 一衣也不可能丧邦 |
服装知识 有3865人参与 2007年4月12日 来源: 网易-南方都市报-微服网 进入社区交流 |
| | |
| |
| 国服:一衣不可能兴邦,一衣也不可能丧邦。
关于汉服最近又吵翻了天。
百名学者鼓吹汉服进奥运,代表委员要求定国服、做学位服,声称这可以增加中国的软实力。
反对者则痛批,此举是“将人们作笨牛看”(鲁迅语);是别有经济与权力目的;会导致一种复古的极端保守思想泛滥,破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都是哪跟哪呀!
我不知道这双方的大人学者们,可有注意过网上汉服爱好者的活动照片:那些年轻人穿着汉服,留着现代的发型,有的还染了发,嘻嘻哈哈招摇过市。有人可能当它是玩笑,但这却就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真实面貌!我并不是个汉服爱好者,但我曾经在论坛上结识过一些汉服爱好者。我知道这些人大多有民族主义的倾向,但却温和。他们并不反对民主、法治、科学,也没有想过把西服、牛仔裤驱逐出中国。他们只是认为,在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也应当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基本上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不错收入的年轻人。汉服并未批量生产,一件可不便宜哟。把这样一些上沃尔玛购物,听英文歌,看好莱坞电影的家伙,视之为孔夫子庙里的红卫兵,实在是一种天大的误读。你认为那些爱臭美的MM们,真的会爱三从四德么?汉服复兴运动在纯民间的状态下快速扩展,说明了它背后有着深厚社会文化心理的支撑。
我不知道,那些公然声称民主不是唯一选择的新儒学的“大儒”们,凭什么自许为汉服复兴运动的导师,真的是觉得民气可用,利益驱动?我也不知道,那些西学派学者在对汉服爱好者缺乏实际了解的情况下,为什么就武断这是一场思想的反动?
其实,无论和服、汉服、西服,不过都只是一件衣服罢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样,换一身行头就意味着一场技术革新的事,是一个异数。在绝大多数时候,衣服的三大主要功能都是蔽体、御寒和臭美。一衣不可能兴邦,一衣也不可能丧邦。看着两大帮的大人学者在那里拼命微言大义,上纲上线,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实在是觉得无聊得紧。
将凡事都微言大义一番的中国传统强化了的是五四时期。小时读《阿Q正传》、《祥林嫂》,老师都告诉我们这暴露了中国的国民性。可长大以后,我越来越觉得这与其说是中国国民性,不如说是人类天性中的共同弱点,哪个民族里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
读五四时期的资料,我有时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五四还会发生吗?或者,五四还会以这种激越的面貌出现吗?其实共和之初,中国的工业年均增长率曾经达到13.4%,国家还是有机会的。如果不是袁世凯猪油蒙了心硬要做皇帝,导致宪政彻底崩溃,鲁迅也许会做一名优良的公务员,而不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于国家,到底是幸呢?抑或不幸?当然,我并无意于否定五四先贤们在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但事实证明,政治的问题终归要由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终归也要由经济手段解决,试图以文化革新来替代政治经济改良,是缘木求鱼。“皇帝万岁”虽然不见了,但“蒋委员长万岁”之类的又接棒出现。
回到汉服本身,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态度其实还是就事论事,应该讨论的是:汉服合不合穿?对它改良要做到哪一步?或者干脆抛弃旧制式,只取文化元素重新设计?将之泛政治化,是这一件衣服所不能承受的重,只会异化、消解此事本身所具有的正面意义。从这一点上讲,真正的汉服爱好者及想从这场汉服复兴运动中挣钱的商家最需反对的就是,那些新儒家的“大儒”们利用其话语优势,对此项运动的操弄。
|
|
| |
| |
|
微服网全部信息旨在向广大网友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我们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进行论证,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