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观察 | 春节了,我们的节日盛装在哪里? |
服装知识 有3936人参与 2006年2月4日 来源: 新华网山东频道-微服网 进入社区交流 |
| | |
| |
| 最近,上海某高校发出倡议,希望女大学生过春节时穿上传统的服装。这项倡议,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自然也有很多。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着装当然属个人问题,他人无权干涉,但倡议发起者提出的要张扬传统节日中最具文化表现力要素的问题,的确值得重视。  
    服饰是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因此,人们在特定的日子穿上特定的服装,既是节日的显著标志,也是某种文化的特别印记,譬如,只要说到圣诞节,穿红衣、戴红帽的圣诞老人形象马上就会浮现出来;说到日本、韩国的节日,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恐怕也是和服、韩服这样的民族标志。反观我们,除了曾经短暂装扮过春节的唐装之外,今天能够体现华夏民族神韵的节日盛装到底在哪里呢?  
    喜庆的日子,总要有华丽的装束,这种装束,包括人们的服饰,但远远不仅限于此,一切作为节日符号的风俗,都是披在这种特定日子上的盛装。就像春节,如果没有贴春联、祭祖、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它就会被掏空,从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庆典,变成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  
    春节的韵味,如同节日的盛装。毫无疑问,和过去比起来,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有人抱怨,现在的年轻人追逐西方的节日,对传统的民族节日却缺乏热情;有人甚至发出了拯救传统节日的呼吁。春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工商社会,人们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节奏,原有的习俗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春节只是一种传统的记忆,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内涵的消失,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不必惊惶失措,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人们应当在传统节日内涵变化的情况下,努力扩展其外延,使传统节日依然保持其亲和力和凝聚力。  
    这些日子,不断有人感叹:今年春节,年味浓了。其主要依据,是许多城市解除了燃放鞭炮的禁令,在沉寂了10多年之后,人们重新听到了代表着喜庆和欢乐的鞭炮声,这种节日的符号,让人们再度体味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当然,放鞭炮只是装点春节的外壳之一,要增强春节的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保护、发掘甚至复原某些传统节日习俗,把节日的形式弄得更加丰满。上海某高校号召女大学生春节穿传统服装的倡议,是思路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的要大力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举措,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有效办法。  
|
|
| |
| |
|
微服网全部信息旨在向广大网友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我们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进行论证,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