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话 | 中国要学会与对手互患共赢 |
服装知识 有3135人参与 2005年11月2日 来源: 世界商业评论-微服网 进入社区交流 |
| | |
| |
| 来自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名海内外客商参加的第九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于23日落幕。参加本届服装节的中外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服装业,如果要在后配额时代继续保持自身优势,首要之举就是要学会从竞争走向合作,与对手互患共赢。 
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服装的后配额时代正式来临,但是自由贸易的春天并未如期而至,美国与欧盟的贸易壁垒像一场“倒春寒”,横扫了我国的服装企业。走向国际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若想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服装业就必须迅速学会在湍急的国际贸易“逆流”中前行。 
    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服装 
我国是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服装制造工艺早已不输于人,不少国际知名品牌均来中国设立加工厂,并且涌现出杉杉、雅戈尔、罗蒙、洛兹等一系列本土知名品牌。但在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服装总是跟“质低价廉”四个字挂钩。究竟应该如何打破国内服装目前这种“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局面? 
    我国服装产业的“领头羊”宁波市**副秘书长、宁波服装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俞丹桦认为,必须注重加强对外宣传,当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举办专业的服装展会和交易会,把外商请进门,为国内企业和国外采购商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双向交流的平台,加速外国人对我国服装从陌生到认知的过程。 
    为了提高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除了将人家请进门,俞丹桦认为,我国服装企业还需要更多地走出国门,参加海外各类专业展会,到国外开设店面。或许这些措施初期对提高服装销量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企业一定要保持充足的耐心。因为一个品牌走向成熟、得到公认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淬炼。 
    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对记者称,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化的定位非常关键,自缚手足的事情千万不要干。 
    牢牢抓住设计这条生命线
“国际化是指自有品牌的输出,而不是为他人做嫁衣。”罗蒙集团总裁盛静生深有感触,“尽管罗蒙一年出口西服500万件居国内之最,但品牌出口美国仅有几千件,可以说我们离国际化的目标还很远。”正如他所言,贴牌生产永远不可能成为我国服装搏击国际市场的筹码。而放眼国内现实情况,许多企业都忽视了自有品牌的开发建设。        在服装品质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设计是提升我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在宁波服装节期间,设计师姚峰上演了一场主题名为“功夫·门神”的服装秀,按他的话来说,服装设计就好比功夫,要用自己的功夫守好自己的门,更要用自己的功夫打开别人的门。 
    服装节期间举办的产业论坛上,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常务副所长陈国强介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只是将设计视作巨大生产机器上的附属功能,发展受到生产型成本控制的制约,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我国服装设计远远滞后于加工制造。这是中国服装出口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快发展一个设计型企业群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设计队伍,形成一个以创意设计为根本的设计产业。 
    近些年我国服装市场上刮起了一股“韩国风”,青少年纷纷选择穿戴韩国式流行服装。国内服装业龙头企业,杉杉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就此情况去韩国考察时发现,韩国不少知名企业的设计师大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郑永刚认为国外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服装企业选择设计师不应眼睛只盯着学历和资历,要大胆为设计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
|
| |
| |
|
微服网全部信息旨在向广大网友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我们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进行论证,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