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话:面料企业做服装 夹缝中求生存 |
服装知识 有4176人参与 2005年9月2日 来源: china-ef-微服网 进入社区交流 |
| | |
| |
| 20年前,“以服装为龙头发展纺织产业”的发展思路被提出,并作为一种长期战略在中国的纺织企业中展开。
时至今日,服装业发展迅猛,以服装为龙头的纺织经济产业甚至日渐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以面料为终端产品的纺织加工业不断崛起。 
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服装与面料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由于激烈的竞争让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从高利润空间逐渐走向低利润空间,但较之面料企业利润微薄得只能靠大批量维持生存来说,服装的利润仍很可观。于是,国内现在逐渐有一部分面料企业开始纷纷把战略调整到服装生产上来,面料企业开始做起服装来。 
当然,也不是说做起服装的面料企业是因为在面料上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利益,相反,现在国内真正把“服装生意”经营起来的面料企业都是在面料上做得不错的企业,比如江苏海澜集团、江苏阳光集团、泉州海天纺织公司等等。   从这点上看,面料企业做服装,可以看作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但不可否认的是服装与面料间的利润空间差距,让一部分面料企业开始涉足服装业———如果无利可图,谁也不会把服装作为多元化经营的下一步。但面料企业做服装,也并不是一定能赚个盆满钵溢,也存在着风险,面料企业在服装业的生存空间到底能有多大?
大企业发展空间自由 
“这要看由什么样的企业来做,为了什么目的而做。”中国纺织信心中心的一位专家说,“不同的面料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实力和背景,做服装的目的和战略意义不同,决定着其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在开始做服装品牌的国内面料企业中,江苏海澜集团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海澜集团的前身是江苏三毛集团,它的毛纺面料产品开发和生产,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声誉,同时还拥有不少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技术和质量指标,即使在它推出自己的服装品牌后也一直保持着这种地位。近几年,它先后推出了高、中档的服装品牌“圣凯诺”和“海澜之家”。 
海澜集团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澜”经营起服装品牌完全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上考虑的。去年海澜集团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来说,再仅仅靠“起家致富”的面料一项来继续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对于这样在面料行业的强势企业,服装不过是集团多品牌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它们拥有强大的势力背景,比较完善和健全的销售渠道,“做服装”是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做服装”的心态比较轻松自然,也比较容易见起色。海澜集团的两个服装品牌“圣凯诺”和“海澜之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成功,光看海澜计划在2005年力争实现销售100亿元的目标,也能看出他们对这两个品牌的信心。不过海澜目前的主要利润中,面料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相比服装企业,大面料企业经营服装,首先从成本上有所降低。对服装生产中需要的面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及时供应,服装的面料需求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内部的库存压力,这是服装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也有服装企业老板认为,为了减少库存压力,面料企业在服装生产选择面料时,有“照顾优先”自己企业面料的问题,你自己的面料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最适合你的服装生产,这样对服装本身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制约。 
因此,大面料企业在服装领域的发展空间,这个自由度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比重过轻,品牌多元化的战略意义体现不出来,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战略上的发展;比重过重,又可能会出现上面服装企业老板所说的问题,影响到服装的正常发展。不过不管怎样,有强大的实力保障,这样的面料企业做起服装来生存的空间值得期待。 
小企业服装不是救命稻草 
不可能所有的面料企业都与海澜集团拥有一样的实力背景,也不是所有做服装品牌的面料企业都能够轻松面对这个话题。 
福建某纺织公司的一位老总对记者说:“像我们这样的小纺织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就那么大,面料的利润越来越薄,我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现在也尝试做服装,这样即使以后面料实在难以再做了,也不会在面料上‘圈死’自己。” 
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面料小企业的心声。现在国内的服装企业发展越来越快,而面料的发展虽然比前几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整体上已经逐渐跟不上服装企业的需要。面料企业已经过了靠走量赢利的时代,都在向功能性、高科技产品的方向发展,有实力的企业还能在产品开发上下点工夫,而对于小企业来说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金和实力从事过多的产品开发,尽管现在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在国内企业中已经形成气候,但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竞争。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专家认为,小企业把服装作为一根解决眼前危机和压力的救命稻草显然是不明智的。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已经在规模、资金和营销渠道上弱于大企业,面料本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投入服装品牌的运作,其生存的空间堪忧。再加上现在的服装行业,虽然发展迅猛,利润颇丰,但服装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们看到的是在市场沉浮中最终浮出水面的胜利者,而有更多的企业淹没在了竞争的大潮中。所以进入这样一个行业,没有充分的准备其前途难以预料。 
但面对市场环境,面料企业出路不多,即使知道有风险也要去尝试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小企业做服装,其生存的空间不能说一定没有,但至少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促进行业发展的“多元”与“单元” 
面料企业做不做服装,什么样的企业能做,怎么做,如同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梁勇所说,不过是企业多元化与单元化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   其实,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无论企业多元化还是单元化的发展,只要是适合每个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需求,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积极的促进。紧贴服装市场的需求发展纺织面料加工业,对我国许多面料生产厂商来说并不是什么新课题,那些涉足服装业发展的面料企业,不应也不会给纺织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相反更能够丰富行业发展的形式,刺激行业的多元发展。 
前不久记者参加了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在上海举行的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印象最深的不是韩国纤维、面料企业的产品,因为韩国纺织面料产品的高科技、功能性面料的繁多和优秀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而是来参展的企业几乎都是能够代表韩国纺织产业水平的企业,无论是三星、信元、LG、第一毛纺等历史悠久的纤维公司,还是其他刚刚经营没几年的面料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服装品牌,而且经营得都很不错,在韩国可以说是各自占据了一方市场。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会长朴成吉吉告诉记者,韩国的纤维产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出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面料企业做服装,就如同中国现在对“紧贴服装市场的需求发展纺织面料加工业”一样习以为常,做与不做应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是否真的需要和确实有实力能够做。只要符合需求,面料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早晚的事,涉足服装业只是第一步,相信以后经过更加成熟的运作和积累后,还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这对纺织行业本身也是一种长远的战略发展方向。 
业内专家曾指出,如能将面料与服装的产业有机地衔接起来,中国纺织行业今后的发展形式应该更加看好。但需要一大批用时尚信息、流行文化、科学技术武装了头脑的纺织企业家,需要以服装为龙头、以品牌为中心,按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将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组合起来,构成服装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更需要我们的面料生产厂商要有运作宏观经济的气魄和胆识。 
相信不论是面料企业做服装,还是可能向更多的方向发展,对行业来说都是有利的多元尝试。面料企业也更应该认清形势,作出认真而谨慎的有利于发展的尝试。 
|
|
| |
| |
|
微服网全部信息旨在向广大网友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我们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进行论证,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