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十万大军 却没一个享誉全球 |
服装知识 有2907人参与 2005年6月2日 来源: 女性网-微服网 进入社区交流 |
| | |
| |
|     我国在服装业有许多世界第一:加工能力第一、生产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额第一,但是——服装品牌已逾十万 没有一个享誉全球 。
业内人士指出:多给我国服装品牌一些时间和支持 
记者手记:
民族服装品牌问题是个关系到民族自信心、民族心理的大事,为了能够更准确的说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服装集团、温州服装商会以及大学教授、设计师、企业家等多方人士。就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高兴地发现了一个现象:我们的被采访者都采用了同样的结束语,“我相信,经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和行业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我国的服装业肯定会打入国际市场!”当说这些话时,他们沉重的语气变得略显轻松。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我国的服装业能够走出国门的那一天。
近日,记者在北京一些大商场高档西装区发现,在整个西装楼层竟然没有一个中文字,满目皆是法国、意大利、韩国等的名牌。当记者问及原因时,得到的答案是:我们商场经营的大部分是高档次的国际名牌,之所以没有我国的产品,是因为我国的西装没有国际名牌。坦诚的回答却令记者顿时感到很惊诧。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服装品牌大约有10万多个,在这些众多的服装品牌中,只有一部分已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而具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的数目目前还是个零。不但如此,我国服装品牌的更换速度也非常快,有业内人士估算,每年我国服装市场上大约有2000多个品牌被淘汰。
尽管我国的服装业已经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多第一:加工能力第一,生产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额第一。但我们的服装业在以品牌为代表的市场竞争力上呈现出的却是现在这般模样。这其中的桎梏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服装业“软肋”多
1、缺少文化内涵
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钟漫天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对记者说:“国货和洋货真正的差距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距离,是市场观念和品牌规划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我们身边的服装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与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单单把‘能赚钱’看作优势品牌的全部特征,忽略了文化投资。就目前来说,国内品牌要想和国外品牌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服装企业设计人员应该多在服装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把我国渊源流长的文化融入到服装中,通过服装传达中国的文化,相信会吸引众多的顾客。”
钟秘书长的一番话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共鸣。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教授赵平对此表示非常认同,他说:“品牌的价值是积累起来的,就好像我们讨论麦当劳有多好吃、可口可乐有多好喝一样,其实都是看中他们的企业文化。但这种文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跟快餐式的文化差别就很大。”
温州服装商会副会长、奥奔妮服饰董事长郑晨爱也表示,对于服装而言,品质是一方面,文化是一方面,而文化的含量是很高的。“好的品牌文化可以引导和提高消费者的品位,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必定不会创出有生命力的品牌。”
2、缺少品牌意识
品牌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砝码和驱动力。据有关调查显示,一旦消费者发现并喜爱上某一个具体品牌的质量和价值后,往往会一次次地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越来越多的顾客正在成为单一品牌的购买者。
而我国的服装业目前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少品牌意识,钟漫天表示,“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是中国服装大而弱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服装做大做强的桎梏。中国服装出口基本上还是以大路货为主,产品雷同、低价竞争、缺乏品牌、效益不高的现象相当突出,比如2001年中国向法国出口服装13.69亿美元,虽然仅次于突尼斯,居第二,但由于缺乏名牌而难以进入高档服装店的柜台。”
纺织服装经贸促进中心秘书长张年宏也认为,“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不能对品牌熟视无睹,没有品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生存,将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企业必须从低成本价格扩张模式转向品牌竞争模式,从追求产品竞争力转向追求品牌竞争力。同时,还要彻底改变品牌拿来主义意识,靠贴牌只能分得残羹剩饭、嗟来之食,为人作嫁衣裳。”
3、品牌没有特色
品牌特色可以属于品牌意识方面,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专家都对此表示非常重视,认为品牌没特色、缺少创新是制约品牌的一大障碍。
提到设计师,钟漫天认为:“国外的所有品牌都是设计师自己的,服装企业中的设计师都是公司的股东。换句话说,国外的设计师都直接对自己设计的服装的销量负责。这样一来设计师就有一种创新上进的意识,而且他本人的设计风格也会传承下来,成为企业积累的财富。比如皮尔·卡丹,他的服装所蕴含的就是他本人的那种高贵典雅的气质,也反映了他所处的那种文化层次,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他那个层次的人的共鸣。而反观我们国内的情况,设计师没有自己的品牌,有一些个人的时装公司,也比较小,不成气候。大公司里的设计师没有权利决定生产什么服装,都是销售人员回来反映:市场上什么卖得好,咱们就生产什么。更多的时候是老板觉得什么衣服好看,就生产什么。”
对于服装业而言,优秀的设计师可谓提高企业产品的“顶梁柱”。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记者找到了吴海燕纺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吴海燕曾当选全国首届“十佳设计师”,中国服饰潮流的领航者。
面对国产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尴尬,吴海燕公司的一名负责人Tina小姐也感到很无奈:“好的设计师我们有,像吴海燕老师就可以说是国际级设计师,我们给很多企业设计服装,从面料的图案、纹样到成衣的款式、搭配,都是很认真细致的,可以说设计上没有问题。问题是,正是因为我们的设计理念与国际潮流挨得比较近,所以我们选用的面料都比较高档,但是厂家在做衣服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考虑成本而选用其他替代的面料,这样面料的档次一下去,衣服的档次就下去了,再好的设计也出不来效果,这种情况我们也没有办法。”Tina的话说出了中国服装“上不了档次”的症结所在。
假洋牌到处泛滥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假洋牌到处泛滥的现象。钟漫天用更明确的数字对记者说,“一般情况下,在我国的高档商场里,有1/3是国外名牌,1/3是国外厂家授权的品牌,1/3只是在国外注册,生产、设计、销售均在国内的假洋品牌。”
假洋牌的大量存在,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品牌效应,是自然产生的。赵平教授说:“这可以看成是企业和商家迎合国内消费群的一种策略,虽然不太光明正大,但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市场经济在现阶段的一个特点。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做法,相当于企业‘慢性自杀’。”
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品牌。要振兴我国的服装品牌,真正把我国的服装打入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从多方面下工夫。
有着会长和董事长双重身份的郑晨爱认为,除了要从品质与品牌上下工夫外,他已经经营了14年的奥奔妮服饰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以更快的速度赶上世界服装水平,“要想走向世界,首先就要熟悉国外市场的规则,了解他们的经营理念,在自身品质提高的基础上,先走进国际市场,再慢慢融入,先谈认知度再谈美誉度。这一点是很困难而且是很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学会嫁接,就是把国际品牌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学到手,直接借用已有的现成的东西,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样就可以弥补我国服装业起步晚,发展慢的不足了。”
张年宏则认为,近些年我国在对外交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法国文化周,意大利文化服饰周,我国旅游业的推广等,都是在推广我国的文化,让世界更加认识了解我们。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不是某个企业孤军奋斗就可以解决的,当然,要创出我们自己的国际品牌,主要还是要靠企业自身。首先我们企业的老总本人要有潮流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审美方面的素养,最好是企业的老总本身都是设计师。还有我们的服装企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有抱负,有志于创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来。
|
|
| |
| |
|
微服网全部信息旨在向广大网友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我们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进行论证,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