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看中国“品牌”名称 |
服装知识 有3661人参与 2005年5月19日 来源: 服饰导报-微服网 进入社区交流 |
| | |
| |
| “傍名牌”“傍名牌”是利用国际、国内著名品牌的强势影响力,抢注一个与知名品牌相似或谐音的品牌名称,使消费者造成视听的混同,进而促成市场购买的品牌现象,如“佐丹路”与“佐丹奴”、“杰尼恩”与“杰尼亚”、“彬彬”与“杉杉”及“鳄鱼”系列的“泰鳄”、“法鳄”、“香港鳄”、“金鳄”、“浙鳄”、“龟鳄”等,前者往往是“傍”着后者的威名而来。
有关专家认为,“傍名牌”是历史的产物,由于我国的服装产业化形成较晚,上世纪80年代继“杉杉”等第一批服装企业唱响品牌战略以来,国内兴起了“造牌热”。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在注册品牌名称或商标时往往给品牌起个跟国内外知名品牌相似的名称或商标。“傍名牌”现象的诞生初期帮助部分企业实现了市场的快速占领。发展到今天,由于品牌名称过于杂乱,加上“傍名牌”的品牌除了在名称上比较相似,产品本身的品质根本无法与真名牌相比,在消费者心目中渐渐产生了逆反的效果。专家指出“傍名牌”的危害在于直接或间接损害了著名品牌在消费者在心目中的形象,同时由于“榜名牌”在质量、款式、版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对消费者利益的伤害。
“假洋鬼子” 国内一些服装生产企业,为了表示自己具有洋品牌的品质,于是在注册品牌或商标时给品牌起了个洋名。诸如“康尼威”、“莎蒙特”、“A&D”、“右川琦”、“珂罗娜”、“路易诗兰”、“菲尼迪”……
市场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品牌属于此列。
“假洋鬼子”风靡市场的原因在于国内企业掌握了消费者羡慕国外品牌的心理,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就进行了生硬的文化嫁接。从本质上说,国内品牌的文化嫁接对服装本身的品质是有好处的。目前的不足在于大部分效仿国外品牌的本士品牌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给人不伦不类“假洋鬼子”的感觉。当然这当中也不乏优秀者,比如常州普灵仕顿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蓝豹”西服,就是从面料、版型、生产工艺、到文化理念学习意大利男装,达到难分伯促的境界,目前,该公司更多启用“LAMPO”为品牌名,也是在拥有坚实的基础之后,迈向国际化的一步。
“海归派” 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并有生产基地或研发机构的品牌,因看好国内日益崛起的消费市场,把所属品牌引入国内市场销售。还有另一种情形,国外品牌按照自身严格的工艺要求在国内寻找具有相当能力的OEM企业,产品以内销为主。如“华伦天奴·古柏”由上海俪倍尔贸易有限公司引进;“金利来”设立金利来(中国)服饰皮具有限公司引进;苏州欣力世纪服饰有限公司代理“皮尔·卡丹”等。“海归派”一般来说是一些较有实力的品牌在国内的销售。不过也有些品牌在管理上很混乱,造成市场失范,品质低劣,比如“华伦天奴”系列的某些品牌,在上海南京东路的分店部分服装价格竟然在100元以下,这样的现象对品牌本身也是一种伤害。消费者在选择“海归派”品牌时,应了解品牌的产地、授权形式等要素。
“海归壳派” 指的是通过国际注册公司在海外注册品牌名称或商标,但是企业的产品仍然在国内生产和销售。这种品牌多号称在海外有研发机构,实际是彻头彻尾的国内生产、国内工艺,产品的品质、工艺、设计等与其宣称的品质极不相称。“海归壳派”,顾名思义即只有一个海外品牌的“壳”,特征表现为一味地炒作品牌概念,常常打着运用高科技面料等幌子。其危害在于利用国内服装生产工艺与国外的差距,利用消费者追求高品质产品的心理,取得不合法收益。
|
|
| |
| |
|
微服网全部信息旨在向广大网友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我们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进行论证,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
|
|
|
|
|
|